視力淺釋
一、視覺的起源
生物對光敏感。一般植物有屈光的本能,葉莖有向光性,根有背光性,高等植物會開花結果,無不與“光”息息相關。動物也是一樣,例如眾多的單細胞原生動物,著名的有草履蟲,變形蟲以及鞭毛蟲綱的眼蟲,對於光的刺激,皆有其一定的運動方式。眼蟲的個體較大,有一根鞭毛,可以像搖漿樣在水中作旋轉身體、前進後退,在毛根部有光受納器,在附近的胞質中有紅色素存在,稱為眼點(Eyespot),這算是早期視覺器官了。
二、視覺器官的演化
動物漸漸演進。沙蠶有四隻眼睛,烏賊或者章魚有兩隻大眼睛,但也只能看見光影和不真實的形像;陸上的蚯蚓的“光感受器”分佈於環節的表皮內。到了昆蟲變成較具體的眼睛,多屬複眼,即由多個角膜,分別蓋於個別的小晶體之上,每個晶體連接七個感光細胞,每個單位產生單獨的像,經過其腦,合成方位準確的像,如此便於察覺外界物體的運動,蜻蜓為其代表,能夠捕食小的飛蟲,能夠同類空中交配。蜂類也是複眼昆蟲。
三、高等動物眼睛的特徵
從脊椎動物到哺乳動物,隨著時間的演變,物競天擇的結果,視覺器官改進的更為漂亮,更能適應環境。魚類生長在水中,淺水魚的眼睛小而扁平,深水的魚類眼睛大而突出;眼球內部的構造也不一樣,大的眼睛便於在深暗處收集多的光線,甚而在無光處,視網膜脈胳膜還能產生鳥糞嘌呤結晶體,此物質會臨時發光,照亮眼前環境,便於捕食。絕大多數魚類屬於遠視眼,雖然眼球前後徑較短,但在睫狀體週圍有強的環狀肌肉,除了能使水晶體變得更凸起,並能使水晶向前移位,增加調視作用;魚眼活動量很少,大半靠身體的擺動,增廣看的範圍。
鳥類的眼睛、發展得非常精密,依單項功能而論,其他哺乳類動物,甚而人眼也不能相比。一般來說、食肉類猛禽,均為雙眼視力(BinocularVision),兩眼相當突起,非常靠近鼻樑,兩眼視線交集,能夠判定獵物的位置,有追蹤對焦的本領;眼內的構造特別,每隻眼的視網膜,有兩個黃斑區,在後極的(原有的)黃斑中心部有中心凹,平常左右單眼看時使用;另外的黃斑區偏顯例(外側),有個較深的凹陷,當尋獲目的物時,兩眼同時用乏,並有望遠作用。試想自高空俯衝而下,輒能捕捉蛇鼠之類的獵物,是其他動物作不到的。潛水捕食魚類的像魚鷹鶿的猛禽,它們的角膜平坦,水晶體懸掛的位置距角膜較遠,水晶體呈球狀,至老而不會硬化;同時角膜與鞏膜交界處變為骨質;調視作用甚強。另外藉脈胳膜的充血作用,使視網膜發生顯微的功能,所以善於潛水捕魚。夜晚活動的貓頭鷹梟之類,瞳孔似貓,晝間收縮上下呈縫,夜晚完全放大,在黑暗中視力優良。其他鳴禽如黃鶯燕雀之類,是單眼視力(monocularvision)鳥類,眼生於頭的兩邊,視野甚廣,便於逃避,利於穿梭飛舞。
獸類普通分為草食類與肉食類,一般眼睛發展的良好,視力上乘。草食類如羚羊、斑馬以及長頸鹿等,均是單眼視力動物,因為眼居兩側,隨意左右轉頭一下,便能觀看四方;再加上聽力靈敏,常能逃避猛獸的襲擊。其他虎狼獅豹的肉食動物,是雙眼視力,可以兩眼力集中,便於追捕弱的草食動物。虎狼亦長於夜間獵物。
四、人類眼睛的奧密
眼睛是所有感覺器官中最重要的一個,甚構造設施也比較精細複雜。人類的眼球略呈圓形,有六條動眼肌肉操縱,使雙眼有共通性靈活的任意運動。共有六對腦神經提供視覺器官:視神經、動眼視經、滑車神經、外旋神經完全分部於眼睛,另外三叉神經的眼叉及面神經的眼皮枝是部份的提供。試想吾人共有十二對腦神經,竟然半數分部到眼睛。自角膜通過前房水、經瞳孔、水晶體、而玻璃體,至視網膜,這屬於透亮組織;角膜至水晶體,因為對光的折射率很強,加上水晶體有調視作用,使光或者物體形象落於視網膜的黃斑區,然後化為電能,傳入大腦枕葉的皮層,經過兩側輸入訊號的比對,加上吾人看的經驗與大腦的記憶判斷之後,然後決定我們看到的現象,這包含了仍然很多莫測的奧密。其他尚有若干附屬機構來維護這一套“看”的設備,如脈胳是血管和色素組織,可以避免散灴進入眼球,鞏膜是堅強的外壁。眼淚有溼潤營養角膜結膜的功能,甚而眼皮睫毛的作用也是奧妙無窮的。
最後用這兩句話:「眼睛是靈魂之窗。人是萬物之靈!」,作為這篇短文的結論。